您的位置:首页 >> 政法聚焦 >> 法学研究
阳泉法学会做好多元化法治宣传
发布时间:2024-06-12 11:19       来源:阳泉政法委

阳泉市法学会从 2006年到2017年,已经走过了11年的峥嵘岁月。40多期的《阳泉法制》,400余万字、2000余篇稿件,近百场法治系列报告和法治巡回演讲,点点滴滴都浸润着受众的心田。160余篇优秀论文和调研文章有分析有见地,篇篇都代表着法学研究的成果与亮点。跟着依法治国进程的节拍,阳泉法学会始终矗立在繁荣法学研究的最前沿,踩着法治阳泉建设的鼓点,在法律实务问题中献策建言。法学会也从11年前的一株幼苗,茁壮成长为一棵枝叶渐密的小树。

11年来,阳泉法学会按照中国法学会和省法学会的工作部署,积极发挥人民团体、群众团体、学术团体和政法战线重要组成部分的职能作用,坚持“立足当地、服务当地、面向群众、服务群众”的工作方针,把“围绕中心、服务大局、繁荣法学”作为根本任务,在组织建设、法学研究、法治宣传、法律服务等方面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,为建设法治阳泉作出了贡献。

把信念刻在心间,做最严谨的智囊团

过去的 11年中,阳泉法学会作为阳泉市政法系统的“思想库”“人才库”“智囊团”发挥着积极的作用。2015年7月,阳泉市各县区的法学会召开了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,阳泉市级各政法机关和阳泉一监、二监、阳煤集团以及市委党校等单位的14个工作(联络)站进行了调整、充实,确定了34名联络员,58个团体会员,622名个人会员。

在中国法学会和省法学会的各项学术交流活动中,阳泉法学会积极配合,组织参加 “环勃海法学论坛”“中部崛起法治论坛”“三晋法治论坛”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法制保障论坛”等活动,参选论文共40余篇。其中,西城公安分局赵秋波撰写的《加强法治建设推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》,在“环勃海法学论坛”上获得优秀奖;盂县检察院王瑞明撰写的《关于加强民事执行监督工作的几点思考》,在“法治山西建设高端论坛”上获得二等奖。

法学会组织会员针对阳泉市在社会管理创新、预防职务犯罪、社会矛盾化解、处理涉法信访、社区矫正工作等方面开展理论研究,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。这方面的论文除了在《阳泉法制》选登以外,还在省内外相关报刊上发表。如市中级人民法院 2015年有8篇论文被评为全省法院研究成果,特别是市中院完成的《农村基层人员职务犯罪实务问题及相关理论问题的调研》课题,由省高院院长左世忠牵头申报中标最高法院重点课题,实现了我省法院申报最高法院重点课题零的突破,得到了原省委书记王儒林的批示与肯定。

把群众放在心中,做好多元化法治宣传

阳泉法学会先后在机关、学校、医院、企业、农村、社区宣讲,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。他们还按照省法学会的工作部署,将 “法制系列报告会”与开展“法治文化基层行”活动相结合,把单一的讲座形式发展到了讲听互动、演讲比赛、专题培训、以会代训等形式,多角度地对机关、学校进行法治宣传教育,开展活动18场,听众上万人次。

针对农村干部违法犯罪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,组织会员给村 (支)两委成员宣讲村干部犯罪典型案例和预防措施5次,受众达650余人次。2014年4月19日,宣讲团两位同志应盂县西烟镇党委邀请,前往西烟镇对全镇47个村的村支两委成员举办了专题讲座,整个讲座期间,没有一个人中途离场。针对涉法涉诉上访矛盾突出,部分访民怨气较大的问题,组织会员参与重大信访案件评查论证20余件,参加公开听证10余次,使80%以上的信访群众息诉罢访。

《阳泉法制》作为阳泉市政法战线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,自创编以来已出版 40期。它不仅仅是开展法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,也是展示政法干警执法为民精神风貌的窗口,更是全市广大法学、法律工作者的良师益友。与此同时,2006年市法学会配合市委政法委、依法治市领导组、广播电视总台、各政法机关共同开办了《说法在线》节目。该节目每周六、日早上用55分钟时间,邀请政法系统领导和干警、律师、公证员以及法学教师,现场解答听众提出的涉法问题,深受听众欢迎。

把困难甩在身后,最难的 “拦路虎”是最宝贵的经验

阳泉法学会除了向社会和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外,还围绕阳泉市委、市政府工作大局,努力化解社会矛盾,维护社会稳定,在此方面也成绩斐然。阳钢是阳泉最早破产的国有大型钢铁企业,宣告破产后,有 1440名职工的安置待遇等问题成了影响阳泉社会稳定的一大难题。根据阳钢留守处领导的要求,法学会两位理事为职工担任法律顾问,提出了“依法、理智、有序”解决问题的六字方针;提出了“三条路”(给职工条活路、给国资委条出路、给政府条退路)的策略;提出了“以反映和解决合理诉求为目的”的定位;提出了“查找外地解决同类或相似问题的政策依据,供市领导决策参考”的办法。其间,无数次与职工进行交流沟通,倾听职工的诉求,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安抚群众情绪,多次劝阻少数人企图聚众越级上访的冲动。不分白天黑夜和节假日,当面接待交谈,电话咨询解释,人次不计其数,促使这一问题按照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有序推进,圆满解决。

从 2014年起,许多“投资公司”打着“理财”的幌子,以高额利润为诱饵,吸纳公众巨额存款后“卷资跑路”,侵害了成千上万人的利益,群众反映强烈。其中有许多群众到法学会咨询,寻求法律帮助。法学会理事中的资深律师参与接待群众、答疑解惑、指引路径的工作。仅2014年至2015年,法学会接待这方面的来访人员达30多批次、200多人次,解决了群众参与“理财”上当受骗引发的诸多问题。